艾瑞克森是现代催眠之父,是医疗催眠、家庭治疗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顶尖权威。他的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,并公认对许多高效的心理治疗法起着重大的影响。此外,艾瑞克森在潜意识操作的研究及实务成就极具开创性,被誉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。他的催眠技巧和理论注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,强调催眠是一种自然的过程,需要双方的信任和合作。他的技术方法简单而有效,能够快速地帮助被催眠者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而这一次,我们有幸在蔡老师的引领下,零距离感受艾瑞克森式催眠的魅力,理解艾瑞克森、学习艾瑞克森、成为自己的艾瑞克森。
通过焦点性催眠课程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艾瑞克森的自然引导法,不是所谓的“大自然引导”,而是真正灵活的让“引导词从来访者身上得来”,而为了达到这一点,我们需要通过前期访谈收集足够的素材。
如何快速精准的收集素材呢?蔡老师首先提到,老师提到要敢于抛开书本,不要预设,是因为书本上的东西虽然正确,但有时候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空间。在催眠治疗中,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情况,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、问题背景、个人经历等方面。
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来进行实操,可能会忽略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,从而影响催眠效果。当我们放下书本,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来访者时,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要,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。这样,我们才能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,灵活运用催眠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。
随后,蔡老师为我们演示了如何通过访谈收集素材,并形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。
“凡是专注并要达成某个目标,那就是一种催眠。”蔡老师在课堂上时不时会提醒学员们注意这一点:“这也就意味着,你所认为的催眠是从闭上眼睛才开始的,而我所谓的催眠,指的是让来访者专注在某个层面上”。
如何理解这句话呢?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场景,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,我们从没有去记过广告词与对应的产品,并且还对广告抱有不耐烦的态度,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那些广告与产品依然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大脑。所以,当我们再面对来访者时,如果能让他专注地听着我们的话语,哪怕我们是在讲故事也好,是在闲聊也好,我们的暗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像广告一样,不知不觉的植入来访者的大脑,从而引起行为的而改变。
而艾瑞克森最经典的部分就体现在这里,暗示是随时观察到适当的时机便及时给出的,所以一场催眠未必需要长达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,有时可能只需要五分钟,只要确保这五分钟来访者专注在声音之上,就能够完成一场出色的催眠。而其中,艾瑞克森敏感的抓住给暗示的时机这一部分,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,而之所以会感觉人艾瑞克森式催眠“出神入化”,也是源于此。
为了让学员能直观体会这一点,蔡老师随机抽取了一名学员,用随身携带的手表为大家做了示范。
“你看一下我的手表,看得到指针在动吗?我要你专注着看着这个指针,很好,轻轻地看着,看着指针的转动,,你眼睛慢慢的在放松,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越来越舒服,更放松了,你的身体越来越放松……”随着蔡老师的引导深入,学员的眼皮逐渐沉重然后进入了催眠,整个过程甚至不到五分钟。学员们惊叹之余也仿佛打开了思维的限制,纷纷表示有了灵感,于是蔡老师要求学员们离开熟悉的教室,去到城市里随机寻找两种可以用于催眠的素材,并利用录音、录像或者购买小物件等形式记录下来用于导入催眠。
让学员没想到的是,蔡老师在随后的课程里让所有学员挨个上来展示,并逐一示范应该如何调整。经过一下午的研讨,学员反馈自己仿佛达到了武侠小说里“不滞于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”的状态,感觉身边周遭的人和事物,都可以用于导入催眠,此时才感觉真的摆脱了书本,能够集中精力于来访者,从来访者身上形成专属于他的引导语,也是从这一刻,才感觉自己身上有了艾瑞克森的影子。
尽管大家已经领悟了催眠的灵活所在,但蔡老师却提醒大家不要忘记:“学东西快可能是代表着努力与天赋,但不应该满足于此,学得快还能快速的转化给别人,这才是真正的厉害,因为不仅能学会,更能知道怎么整合。”
所以,我们在蔡老师的课堂上,不会看到别人那样天花乱坠的讲宇宙或神性的内容。但如果你提出实实在在的疑惑,就像你告诉蔡老师,你的听力不好,他就能调整出其他的方式帮你进入催眠。而作为师资班的学员,在包装课程的同时,你可以保持灵活,但也不要抛弃扎实落地的内容,更不需要顾虑自己的催眠会产生不良的后果,蔡老师在课程最后送给学员们的一句话说:“记住,正向的力量引导出正向的潜能。所以只要你给的内容是正向的,就能启发他良性发展的东西。”
催眠师资课程的完结,是学员们全新开始的起点。祝愿各位老师能够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巧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为更多的人带来帮助和改变。